本文搬运自 Anne阿伦 的微信公众号(anne-says)
Hi 大家好,抱歉更新频率确实是慢。上次搬家到新加坡体验的文章大概是来坡县 2 个多月的时候,现在我已经在新加坡待了大概 7 个多月了,确实也有了一些新的体验。
上次文章发出去以后,也有很多同学问我问题,问我最多问题的大致就是三类,新加坡怎么样?你是如何找工作的或者能不能内推?或者就是如何学英语?
关于新加坡怎么样,目前我觉得上一篇文章已经相对比较详细的说了衣食住行和娱乐,大家可以会看一下,尤雨溪老师也在推特发了一个来坡途径的 thread,大家可以搜索围观一下。
Q & A
我先在这里回答一些人问我的问题,万一你也有一样的问题,就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上一篇文章搬家到新加坡体验就有写,我也不知道为啥还是很多人问这个问题,如果有更具体的问题,可能我能回答上了,如果就是想问体验,我上一篇文章就已经回答啦!建议可以直接看上一篇,🔗 搬家到新加坡体验 或者有更具体的问题,您可以留言或者私信。
我感觉今年是寒风吹遍全球,硅谷的老大哥们都在疯狂裁员,我们公司也是在求生阶段,短期内我觉得应该不会有大量坑位出来。“毕业”的同学和猎头都有反馈有多难,我也不确定什么时候真正回暖。我个人不太鼓励大家今年换工作,主要这个时候,公司可能比个人还难,如果没有完全确定的更好的工作机会,就好好做好手里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当前的工作是,在很早的时候,现在公司的 HR 在领英联系我,我们加了微信好友但是一直没有怎么联系,当时我也没换工作的想法。但是等我想换工作的时候,我问她还招不招人,这个 HR 小姐姐就帮忙推进面试,面试完以后,选了这家 offer,就确定日期搬家到新加坡来了。新加坡的面试速度基本上跟国内平齐了,进度很快。
整体找工作的经历是,22 年 4 月底的时候决定离职,但是当时还被困在上海动不了,就线上投简历面试,整体面试过程是从 4 月底开始持续到 6 月底回北京,我提离职的时候定的离职日期其实是 6 月底,因为特殊情况,又加上我 6 月底确实想再做一场分享活动,就申请延迟离职日到 7 月初,刚好到离职日的时候选定 offer,定了 offer 就搬东西回老家,然后准备去新加坡了。这样看来 22 年对我来说外在的变化还挺大的。
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很有规划的,我的性格是我一直很想过的很有规划,但是从来没有真的实现过。所以我自己个人的情况一般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今年决定想换工作以后,唯一的思路就是不太想在北京待了,再加上我没有家庭负担,我面试的公司,欧洲的一些国家,上海,远程工作,新加坡,澳洲的都有,新加坡的 offer 发下来以后,想法就是没有出过国,应该感受一下。
我现在比较担心爸妈身体不太好,但是爸妈跟哥哥们一起互相照应也还放心。我爸其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也不会限制孩子发展,顶多前两年催婚比较多,这两年也就放弃了,我越跑越远,结婚这个也急不来,每个人的人生步调都不太一样。
我父母不懂我的工作,但是也不会干涉我的选择,我哥哥们更不会干涉我的选择,其实往回看,从高考选专业开始,我家里人其实没干涉过我的任何决定。我在来新加坡工作以前,也确实没有出国过,出来体验一下挺好的。
Anyway, 我感觉我个人的经历参考不是很大,很多人换城市会有更多顾虑,伴侣孩子父母都要考虑在内,我毕业以后的状态都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有房子车子也就没有房贷车贷,孑然一身,少很多现实中的顾虑。
《纳瓦尔宝典》里说到人生早期有三个重大决定:在那里生活,和谁在一起,从事什么职业。我觉得出国工作,是三个重大决定集合在一起了,大家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思考,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我自己可以肯定的是,哪里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没有最完美的,但可以有最适合的。希望大家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
我不确定,但是我个人觉得海外相对职业周期会长一些的。相对国内总是调侃 35 岁危机,出国不失是延长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
我觉得国内技术相关的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比较交织,做技术几年以后想要在薪水职级有一定突破就一定要做一定的管理,但是外企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相对会分的比较开。这个也可能因公司而异,在群里讨论的时候,也有老哥说美国工作的领导也是需要技术管理两把抓的。
我个人觉得年龄不是问题,问题还是在于个人想要做什么,每个人的路径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步调也都不一样。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没有自己一个清晰的目标,太容易人云亦云,把自己做到提到某个领域,想到的头几个人就是自己名字的话,应该多少岁都不太愁找工作。不要因为年龄焦虑内耗,想好自己爱做且擅长的事情更重要。
这个问题我之前回答了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我理解可以转化为,如何在国内找海外工作?
我个人就是 内推,领英,官网 三个途径。
内推:因为早期的社区经历,认识了很多海外的开发者,在确定要换工作的时候,我一个一个单问了一些人,比如社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些推友,有粉丝比较多的大佬说可以帮我 retweet 一下找工作的需求,我嫌自己水平太菜丢人,没有这样做。还有一些就是帮我拉了几个推特小组。北京认识的一些我知道在欧洲工作的同学,单独微信或者 Facebook 问了问,还有就是微信单问了在澳洲工作的同学,大家都非常的友善,超级感谢你们。其实其它三种途径都是可以转成内推,有目标岗位,找到一个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人,帮你 refer 简历就可以了。
领英:我自己是把领英的位置调整到了一些想要去的地方看职位,比如 英国,德国或者澳洲。看工作职位要求然后投递公司。
官网:就是这家公司的官网,然后官网都有 career 或者 team 的入口,直接点进去看,投递也是可以的。我投了一家欧洲的公司,后来想起来有个北京认识的朋友在这家公司,他还帮我 mock interview 了一下。超级感谢 🙏
其它:其实海外也有一些招聘网站比如 Seek, Indeed, 也可以调整到对应的想要去的地区去搜索职位。我当时有看一些这些网站的职位,但是没有在这些网站上投简历。
我感觉如果是有名的公司,总能找到一个认识人在这家公司任职,直接找认识的人内推,或者在领英上找这家公司的人,问问他能不能帮自己内推。大部分公司内推你的人可以有内推奖励,且内推人也可以帮忙看面试进度,内推可以避免面试挂了自己还傻等~
以上找国内工作同样适用。
这个我也不确定,我自己其实是国内双非一本毕业,学历没有出色的地方。所以我个人感觉学历还好,而且我已经工作一段时间了,学历对职业的影响就更小, 再加上做技术本身跟学历关系也不是太大。还有一点我觉得,本国的学历可能在本国有点作用,出国了除非学校是顶尖的学校,不然外国的 HR 可能没听过你的学校。我的学校国内的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何况国外的同学。
还有就是我觉得海外的岗位 Senior 的会多一些,欧洲的一些岗位明确说 Senior 才会给 sponsor visa,所以如果是刚毕业的同学,我觉得还是工作一段时间,再申请海外的岗位会好一点, 选择也会更多。
我当时(22年8月) 是需要国内至少有两针疫苗证明,微信小程序 “防疫健康码国际版” 可以查到自己的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也就是疫苗的接种情况。我个人是在国内打了两针科兴,然后在新加坡打了一针辉瑞。不管是国内还是新加坡打的疫苗都是免费的。
国内放开了,我个人是鼓励大家打好疫苗,可以预防重症,如果真的对疫苗实在抵触,也要好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我自己在新加坡没有测过新冠,所以我也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阳过。
现在不太确定各个国家对入境人员的疫苗要求,大家可以出行前提前查一下。
新加坡的工签有 WP, SP, EP, PEP 等等,不同的签证类型跟薪水的多少大部分情况下是相关的,但是也不是完全符合。比如大部分程序员拿的 EP 有一定的薪水要求,但是如果你是 NUS 毕业的学生校招拿 EP,薪水的 bar 会有所降低。具体不同签证对应的薪水要求,大家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创业的话也有一个 Entre Pass 创业签证。
互联网从业的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一般都是 EP,一般的情况下公司能够申请的工作签证是 2 年,如果给 NUS 或者 研究院 这样的地方打工, EP 可以一次申请更长时间,5+ 年也有可能~
工作签证一般是你拿到工作 offer 以后,会有 HR 协助你把工作签证办好,不需要自己去办。根据 HR 的指示, 该提交什么材料就提交什么材料,什么时候该干嘛就干嘛,等着签证邮寄过来就好了。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果你是打算自己开公司,自己给自己发工作签证,也是可以的。时长也一般是两年,这个也是你可以找开公司的中介帮你处理,无需自己操心太多。不过因为要给自己发工资,公司账户里至少要有给自己发工资的钱,这个选项对财力有些要求。
新加坡出了新的 EP 打分政策,难度比以前高上一些,如果你打算搬来新加坡或者在新加坡开公司给自己签证,最好是 23 年前半年就搞定,因为 23 年 9 月就开始新政策了。具体规则是什么,你可以自己搜,知乎上也有相关的帖子。
我理解别的国家应该也是类似的。
新的体验
工作
我觉得工作还是按部就班,我们公司现在是每天都 Work From Office,灵活度少了一些,不过对我影响不是很大,我本来也倾向于在办公室待着。
最近我自己感觉状态不太对劲,同事也会直接反馈我看到的一些问题。这个其实对我来说最好的是拥有了及时反馈。我自己总是有种不知道自己是否 on track,每次刚加入一个新的公司或者新的团队我都是这样的感受,从未例外。无论是第一家公司还是现在这家,还是自由职业时候的项目,我总觉得自己太菜老板要辞退我,但是又从未被辞退过,从刚毕业的创业公司,到中小型到大公司,甚至自由职业的时候也是,自由职业的项目 PM 在合同结束的时候也有找我续签合同,我因为个人原因没有继续。可能我确实不自信内耗太重。我总害怕自己做不好,总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反馈,但是到了工作这么多年这个节点,我应该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节奏有更清晰的认知才对,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哪点不太好,可能真的不太对劲,赶快调整应该就好了。当前的团队同事和 manager 都比较直接反馈,且问东西什么的都非常热心回答,团队氛围很好。
我自己今年可能会花比较多时间规范自己工作习惯,从内给自己多一些能量,以及希望自己在技术上有更多的成长,在技术内容创作上有一些成长。
还有就是我发现很多我以为是我的长辈的大佬们,其实跟我都是同龄人,比如 Dan, Hux,雪碧等等,虽然认识了很多 95 后, 00 后的猛人们,这些听名字好久的人,我都以为是比我年长几岁,比我多很多工作经验,其实他们跟我毕业时间差不多,感受到了 peer pressure。我也确实感受到自己从头几年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的情况到也有很多人来问我一些经验,以及我是怎么做到一些事情的。压力感从自己菜转移到了自己菜如何不误导别人。
工作上我的路径是(北京)创业公司 -> 小公司 -> 自由职业 -> 大公司,(新加坡)大公司。目前为止,一直做的都是前端工程师,在技术上平平无奇,在社区活动上风风火火,导致很多人以为我是 HR,猎头,运营 等等。
我当前工作还是前端工程师,还是偶尔在公司内做一些技术分享的活动。当下的状态是这样的。
生活
题外话:在新加坡生活的话,小红书很好用,大家对新加坡吃喝玩乐理财感兴趣,都可以直接在小红书搜 新加坡 XXX。我现在日常把小红书当搜索引擎使用~ 仅供参考,小红书给我广告费吗?😢
旅游
在这几个月,我去泰国了两趟,去巴厘岛了两趟。这个是我除了新加坡以外,去的两个国家,现在我待过的国家就有 4 个了。
第一次是自己一个人,先去了巴厘岛几天,然后去了泰国几天。我个人对这两个国家的感受两级分化严重。
巴厘岛因为是旅游圣地,我在巴厘岛遇到的除了工作人员是印尼人,大部分都是各个国家的人,还有很多数字游民。巴厘岛环境很好,很放松,相比新加坡消费低非常多,因为很多游客,遇到的人也非常有意思。我自己性格还是比较 social engagement,在巴厘岛认识了几个有意思的朋友,现在也偶尔聊天。
第一次去泰国是跨年的时候,我自己感觉泰国可能是整个亚洲最自由开放的国家(XX 和 XX 合法),物价也很便宜,可以称之为 Cheaper Amsterdam,但是在首都曼谷街头的晚上,很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睡在大街上,我甚至大白天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被殴打。泰国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笑贫不笑娼”,初印象确实不太好。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是一个人去旅游,心里多少有些害怕。第二次去曼谷是临时决定,为了见一个社区的同学。因为这次有几个朋友一起,周末行开心很多。
这个也侧面验证了新加坡去周边国家非常方便,如果想周末飞周边国家是非常容易的。
至于花销的话,第二次曼谷周末行我是花了 522 新币,算机票住宿和吃的,吃饭打车都跟朋友AA,没有买吃喝以外的东西,大家可以酌情参考一下。
生病
前几天我早上起来就感觉不太对劲,浑身无力,坐公交挺到了公司,又发现忘了带工卡。当下决定请病假然后去看一下医生,就有了第一次在新加坡看病的体验。我就是 walk in 最近的诊所,然后医生问问你的情况,然后给你开药。😂 我个人感觉有点不太靠谱,主要总觉得没问几句,就开药走人了,心理不踏实。
看病的医生是个印度人,因为刚过完春节,看到我还说了一句恭喜发财 😂,还找了一个会说中文的护士帮忙翻译(我有的能听懂,有的听不懂)。Anyway,医生问我症状,给我开了两种药,一共是花了46.1刀,公司的医疗福利可以全报。至于看病花费方面,折人民币两百多,我感觉还行,也有可能我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回家躺了一天也有力气了一些。生病可能跟新加坡忽然天气变冷有关。
天气
说到新加坡突然变冷。之前说新加坡没有一年四季,只有四季如夏。朋友说错,新加坡有两季,雨季和非雨季。我现在应该就是处于新加坡的雨季,几乎是天天下雨。我自己本身也喜欢雨天,问题不大,就是有时候衣服晒不干。如果你不喜欢阴雨绵绵的环境,和潮湿的空气,可能不太喜欢新加坡。还有就是,新加坡的空气虽然湿润,但是没有很潮,这点很意外。
理财
这方面的体验就是,我研究了一下这边的信用卡,办了两张信用卡,一张 DBS 的,因为有分期,如果有大额消费我可以免费分期 6 个月,另一张是 Cash Back,日常消费用。如果你也想办信用卡,可以在 https://www.singsaver.com.sg/ 上看看不同的卡的分析。
储蓄卡这块,我把工资卡挪到了 OCBC 360 Account,听说利息会高一些,刚换还没体会到具体利息高多少。
还有就是查了一些这边存钱的利息,比国内好一些,有一些定存 9个月就能年 4%+ 的利息。我因为没有太多新币存款,也没有做定存。
如果你在新加坡生活,可以研究一些信用卡的使用和定存,感觉比国内好一些,好好用可以省很多钱。
其它
其实还有一个问的比较多的问题,就是英语怎么学。问了很多人的英语学习经验,比较有效的都是直接用。因为语言本来就是工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实在抱歉,今天无法大篇幅聊这块,有机会单出一篇吧。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帮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