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路由中,history和hash两种模式有什么区别?
前端路由有两种模式:hash 模式和 history 模式,接下来分析这两种模式的实现方式和优缺点。
hash 模式
hash 模式是一种把前端路由的路径用井号 #
拼接在真实 URL 后面的模式。当井号 #
后面的路径发生变化时,浏览器并不会重新发起请求,而是会触发 hashchange
事件。
示例:
我们新建一个 hash.html
文件,内容为:
<a href="#/a">A页面</a>
<a href="#/b">B页面</a>
<div id="app"></div>
<script>
function render() {
app.innerHTML = window.location.hash
}
window.addEventListener('hashchange', render)
render()
</script>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利用 a
标签设置了两个路由导航,把 app
当做视图渲染容器,当切换路由的时候触发视图容器的更新,这其实就是大多数前端框架哈希路由的实现原理。
总结一下 hash 模式的优缺点:
- 优点:浏览器兼容性较好,连 IE8 都支持
- 缺点:路径在井号
#
的后面,比较丑
history 模式
history API 是 H5 提供的新特性,允许开发者直接更改前端路由,即更新浏览器 URL 地址而不重新发起请求。
示例:
我们新建一个 history.html
,内容为:
<a href="javascript:toA();">A页面</a>
<a href="javascript:toB();">B页面</a>
<div id="app"></div>
<script>
function render() {
app.innerHTML = window.location.pathname
}
function toA() {
history.pushState({}, null, '/a')
render()
}
function toB() {
history.pushState({}, null, '/b')
rend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render)
</script>
history API 提供了丰富的函数供开发者调用,我们不妨把控制台打开,然后输入下面的语句来观察浏览器地址栏的变化:
history.replaceState({}, null, '/b') // 替换路由
history.pushState({}, null, '/a') // 路由压栈
history.back() // 返回
history.forward() // 前进
history.go(-2) // 后退2次
上面的代码监听了 popstate
事件,该事件能监听到:
- 用户点击浏览器的前进和后退操作
- 手动调用 history 的
back
、forward
和 go
方法
监听不到:
- history 的
pushState
和 replaceState
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上面的 toA
和 toB
函数内部需要手动调用 render
方法的原因。另外,大家可能也注意到 light-server
的命令多了 --historyindex '/history.html'
参数,这是干什么的呢?
浏览器在刷新的时候,会按照路径发送真实的资源请求,如果这个路径是前端通过 history API 设置的 URL,那么在服务端往往不存在这个资源,于是就返回 404 了。上面的参数的意思就是如果后端资源不存在就返回 history.html
的内容。
因此在线上部署基于 history API 的单页面应用的时候,一定要后端配合支持才行,否则会出现大量的 404。以最常用的 Nginx 为例,只需要在配置的 location /
中增加下面一行即可:
try_files $uri /index.html;
总结一下 history 模式的优缺点:
- 优点:路径比较正规,没有井号
#
- 缺点:兼容性不如 hash,且需要服务端支持,否则一刷新页面就404了